联系电话:028-84850334

团青研究
本校研究
期刊《新生代》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28-84850334
  •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文景街116号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团青研究 > 本校研究

新媒体与共青团工作观点摘编

 
   共青团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带领青年群体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全球已经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实现了互联互通的新格局。青年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可见,新媒体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基于此,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共青团与青年工作,本文收集整理了近两年的一些研究成果:
一、青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和特征:
   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在关注重点、行为取向、主要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是青年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意愿表达、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青年在虚拟空间比较活跃,也比较谨慎;大多数青年在虚拟空间的行为符合主流价值观;青年对政治关注总体程度不高;青年对微博的接受程度很高。(闵绪国、张果,2014,《青年新媒体使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当代青年研究》第2期)。青年网络行为表现出共性特征。(1)把上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2)对网络购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3)网络行为折射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变化;(4)认为网络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不应沉溺其中;(4)认同网络对于人际互动和交流模式的影响。(李庆真,2014,《青年群体网络行为代际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第4期)。不同年龄段青年群体的网络行为存在差异。70后、80后、90后每天上网时间持续2小时以上的都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80、90后上网时间持续2小时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70后。人际交往、交流和休闲娱乐是三代青年个人上网行为的主要目的,70后、80后、90后上网分别为满足工作、人际交往与交流和学习需要等目的。三代青年群体上网行为以互动交流和实用性网络行为(尤其是实用查询和生活所需的网购行为)为主,并且三代青年网络行为都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李庆真,2015,《不同代青年群体网络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1期)。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具体而言,在媒介技术层面:建立理性的、有责任担当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在文化心理层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化;在人际交往层面:加强传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在意识形态层面:对当代政治局势的正确判断与引导(张梅兰、欧阳莹莹,2015,《大学生群体移动社交网络正能量传播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微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对微信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同辈群体依然是大学生微信的主要交往对象,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主要行为集中于阅读、点赞和发表情。尽管不同大学生群体在微信使用和交流上存在差异,微信已成为大学生对外沟通的主要媒介,淡化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边界,使得他们难以摆脱微信的影响(张志坚、卢春天,2015,《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
二、新媒体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路径构建的途径以三级分级制度编织体系网络:最上层的指导者、中间的管理者和底层的参与者
。指导者是各个地方的上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者是各地党委宣传和文化主管部门,参与者是各微博用户。(何筠、富琳桦,2014,《微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路径构建》,《当代青年研究》第1期)。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善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重视青年新媒体使用习惯,拓宽培育路径,包括qq空间、贴吧、博客、聊天室、微博、校园网等;关注青年新媒体使用偏好,提升培育针对性,包括优化新媒体平台的界面,增加青年在平台中的情感体验;转变新媒体平台的活动方式,延伸影响力,包括要避免“只开不管”的现象,要依托平台设计“更贴近青年、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实际”的活动等;紧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难点,增强科学性;把握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节点,彰显时代性,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主动回应当下的时事热点,可以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新媒体活动,并隐性巧妙地将科学的价值观念蕴藏其中(许灿荣、徐喜春,2015,《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青年探索》第1期)。"红色微信"成为"微时代"下引导大学生手机舆论、促进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工具。随着微信这一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它正在改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传播生态。而"红色微信"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微时代"下引导大学生手机舆论、促进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工具。通过建设"微信红军"队伍、构建分层分类引导体系、强化平台功能设置等手段,把握"第一时间"原则,综合运用"圈群"性传播,进行"意见领袖"引导和媒介素质培养等手段,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发展(杨勐、徐娟,2015,《“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团干部培训和共青团重点工作:
       新媒体背景下团干部培训要坚持“五字决”:“微”、“快”、“平”、“实”、“广”。(1)课程“微”,“微”在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内容上短小精悍,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避免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索然无味,二是方式方法上触手可及,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的“微力量”。(2)学习“快”,开拓团干部培训网上学习途径,以“微课程”为学习任务主体,推广网络学分制,实现“学习在身边”的快速学习通道。(3)语言“平”,培训内容要接地气,培训语言要平实化,培训气氛要活跃。(4)作用“实”,团干部培训要切实贴近青年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前掌握团干部培训需求,“对症下药”。(5)范围“广”,推广培训范围,实现团干部轮训(陆桂英,2015,《新媒体背景下团干部培训工作的新特点》,《青年探索》第3期)。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工作是准确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有效抢占大学生思想引领高地。以青年为本,优化新媒体的“用户体验”;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用“差异化”服务赢得青年;以朋伴教育传递价值观,营造“互动开源”的团风;以大数据读懂青年,提升学生对新媒体的“团青黏度”;培养青年意见领袖,打造思想引领的“粉丝经济”;坚持内容为王,“线上线下”立体互动;紧跟时代发展“风向标”,鼓励学生组织“先行先试”汇总可复制经验(杨大刚,2015,《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